坐落於友達光電台中二期廠區前的「西大墩窯」 ,特別選擇於世界古蹟日的今 (15日) 天上午舉辦簡單隆重的揭幕儀式,由友達光電暨明基友達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李焜耀 ,以及中部科學園區管理局長楊文科共同主持 。西大墩窯成為友達繼蘇州友緣居 、廈門山頭村之後的第三個廠區內之文化保存工程。

 

西大墩窯位於友達光電中部科學園區廠區內 ,於 2003 年 10 月配合廠房與道路整地工程進行環境監測作業時發現 ,經由中央研究院考古發掘後 ,確認屬於清代中晚期燒製日常生活用品的陶窯。當時西大墩窯因其位於園區道路規劃地上 ,經各單位決議將該窯體往友達二期廠區方向平移 25 公尺,以保存該窯體的完整性。友達除了擔負起移窯工程計畫,更與明基友達文教基金會決定將窯爐主體納入台中廠區景觀規劃 。「當初我們決定把它往友達台中廠區平移 25 公尺後 ,便耗費了一個多月 ,一點一滴地把窯體與大地切開 、進行圍束、做鋼軌樁等,才將它移開現在的科雅路上 ,」友達光電行政總處副總經理吳國隆回憶 。「西大墩窯現在仍以古樸原貌再添新裝 ,出現在友達的廠房前,形成古與今的強烈對比 ,但是它同時也是古今科技的交會點 。」

 

由郭旭原建築師義務擔任設計的西大墩窯防護結構,其設計理念主要是以地景建築的手法,將窯體融入現有的景觀之中,將四週的人工建築虛化以突顯西大墩窯主體。後方更設計了出土文物展示台與參觀路徑 ,展示台以素樸靜謐的清水模為設計 ,由於清水模的赤裸不假修飾 ,也突顯了建造過程的困難 。更特別的是,該防護結構引入了環保節能的概念,頂端裝置了 12 片太陽能板 ,白天大量吸收中台灣的溫暖陽光 ,並將之轉化為電能 ,提供西大墩窯的夜間照明 。若以每日吸收四小時日照來計算 ,可提供兩個晚上的夜間照明,自給自足 ,展現了以現代科技來烘托先民的智慧結晶,可謂古與今科技交會點的最佳寫照。

 

相對於企業界爭相贊助國際表演團體的精緻藝術,友達光電與明基友達基金會選擇了為在地文化保留貢獻心力。從蘇州的友緣居、廈門的山頭村,到台中的西大墩窯 ,友達在建廠過程中 ,不只計劃要建設什麼,同時也思考要保留什麼 。「我們盡可能在建廠速度壓力下 ,兼顧文物保存工作,因為歷史是不能複製或重來 ,」董事長李焜耀表示 。「我們對文化保存的努力,重點在人文藝術的生活化,並落實在生活面與工作面 。因此如何讓企業文化、社會活動、甚至在我們四萬多名的員工教育,都能浸淫在科技與人文兼具的環境氣息裡,如此我們才能將這樣的意境和體會 ,反映在我們所設計的科技產品上 ,提升整個社會的氣質 ,這些是我們身為企業應該努力做的 。」